企业信誉 常见问题 期刊大全
期刊
投稿邮箱

mlunwen@163.com

服务热线

18516839603

【论文写作技巧】论文标题“吸睛”的四大精妙构思法

发表日期 2025-05-27 10:30:11    75

在学术投稿领域,论文标题的吸引力至关重要,它直接影响着期刊编辑对投稿论文的第一印象。此前,我们已通过《论文标题拟制的五个模板》《期刊论文标题拟制的11种方式》等文章,全面剖析了论文标题拟制的多元策略。不过,这些文章大多聚焦于标题“吸睛”应具备的要素,例如强调要突出关键要素。而此次,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“吸睛”要素的具体实现路径,即这些吸引眼球的要素是如何构思出来的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本文所引用的论文标题案例,均来源于C刊《世界经济》公众号推送的年度“最受关注推文”。这些推文标题是在《世界经济》已刊发论文标题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提炼的成果。


一、巧借成语/俗语:捕捉核心逻辑词,精选文化隐喻意象

成语与俗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,是大众约定俗成、广泛流传的固定表达,具有极高的普及度和接受度。将成语、俗语融入论文标题,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吸睛效果。具体操作可分为两个关键步骤:首先,精准提炼论文研究问题中的核心逻辑词;其次,围绕该逻辑词展开跨学科联想,选取能体现相关隐喻的文化意象。


以《世界经济》2023年第10期刊发的论文《低技能劳动力流入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》为例,在公众号推介时,标题被优化为《河海不择细流——低技能劳动力流入对城市发展的影响》。优化后的标题巧妙融入了“河海不择细流”这一成语。原标题中的“低技能劳动力流入”,核心逻辑词为“流入”。期刊编辑从劳动力的“流入”联想到自然界的“流水/水流”,这属于跨学科联想。同时,原标题中“低技能劳动力”与“城市经济”形成鲜明对比。因此,构思标题时需思考自然界哪种“流水”能体现强弱对比。此外,论文结论指出“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落户要求,能吸引更多低技能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”,所以标题围绕“流水”拟制时,还需体现“强者对弱者的包容、接纳”这一深层隐喻,这便涉及文化意象的选择。最终,期刊编辑选定“河海不择细流”这一成语,其中“细流”对应“低技能劳动力”,“河海”对应“城市经济”,“不择”则对应“城市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接纳”。


再如《黄瓜刷绿漆,终被市场弃:环保信息粉饰行为的潜在影响》,原标题为《环境信息粉饰行为的潜在影响》(《世界经济》2024年第4期)。优化后的标题将俗语的隐喻含义与研究问题的字面含义巧妙对应。原标题中的“环境信息粉饰”,即“漂绿”,可联想到生活中的“绿色”。“粉饰”意味着造假,那么“人造绿色”对应的文化意象,“黄瓜刷绿漆”这一俗语最为贴切。虽然“黄瓜刷绿漆”原句后接“装嫩”,但与论文问题不符,期刊编辑将其改为与“黄瓜刷绿漆”对仗的“终被市场弃”,既呼应又回答了“潜在影响”这一问题。


二、彰显“古今中外”:唤醒历史记忆,化用文言句式

常言道“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,一切不过是历史的轮回”。从这一角度看,论文标题若能体现“古今中外”,可使标题更具厚重感,避免单薄,从而达到吸睛目的。这一效果可通过“唤醒历史记忆”和“化用文言句式”实现。唤醒历史记忆,即提取与论文问题相关的历史意象,将过去之事与当今问题相联系;化用文言句式,则是在前人(尤其是古人)已有表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,呈现具体观点。


以《屯垦兴,则西域兴》为例,这是论文《移民的持久影响:来自新疆兵团屯垦的证据》(《世界经济》2023年第11期)优化后的标题。该论文研究早期大规模移民对中国新疆发展的长期影响,背景是20世纪50 - 8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陆续承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援疆人员。这原本是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故事,但优化后的标题强调“屯垦”和“西域”,将人们拉回到数千年前的古代,试图唤醒人们对古代屯垦的历史记忆,凸显新疆兵团屯垦的深厚底蕴。从句式语法上看,“屯垦兴,则西域兴”具有古文文风,表达简约而内容丰富,句式为“A则B”,强调因果关系,回答了原标题“移民的持久影响”这一问题。


三、制造对立/冲突:关联社会痛点,抽象变量生活化

这里所说的“制造对立/冲突”,并非虚构对立或冲突,而是在论文标题中概括出“对立/冲突”。对立/冲突意味着不和谐、存在不确定性,这与论文问题“答案未知”的特征相契合。另外,“对立/冲突”还具有猎奇、引人入胜的意味,这两个特征决定了“制造对立/冲突”可使论文标题更具吸引力。此类标题可通过“关联社会痛点”与“抽象变量”实现。


以《世界经济》2023年第10期《贸易开放与年龄收入差距:基于双重技能要素禀赋视角》为例,原标题中规中矩。优化后的标题为《“35岁危机”:贸易开放视角下的年龄收入差距》。这篇论文以不同年龄的收入差异为切入点,从贸易开放角度剖析大龄劳动者就业困难的市场原因。但“贸易开放”“年龄收入差距”“双重技能要素禀赋”均为偏学术的专业概念。优化后的标题直接将抽象的学术话语生活化,用公众熟悉的“35岁危机”指代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困境。而且,“危机”一词比原标题中的“差距”更具冲击力,更能引起读者共鸣。


四、于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:静态转动态,应然对实然

“于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”实际上是将论文标题中的“研究问题”和“研究发现”这两个要素合二为一。这样的标题之所以吸睛,是因为它比常规标题多了“研究发现”这个要素,而且“研究问题”和“研究发现”合二为一节省了字数,避免了标题因要素过多而显得臃肿、难以阅读。此类“吸睛”标题可通过“将静态描述转为动态预测”和“对应应然与实然”实现。


以《多劳能否多得:超时加班与劳动收入份额》为例,这是对《超时加班与劳动收入份额:基于卫星夜间灯光的经验证据》(《世界经济》2023年第10期)的进一步优化。我们日常常说“多劳多得”,但优化后的标题为“多劳能否多得”。原标题中的“超时加班与劳动收入份额”只是罗列了论文所用的两个重要变量,看不出倾向性,属于静态平实描述。而优化后的“多劳能否多得”体现出明显的动态性,即一个人如果“多劳”,是否一定“多得”,体现出时间先后的动态性,是一种动态预测。


仔细观察还会发现,优化后的标题有两个显著特征。一是主标题与副标题分别对应“应然”与“实然”。主标题“多劳能否多得”虽是疑问,却暗含明确答案,即“多劳应当多得”,这是“应然”。因为如果“多劳”已经实现了“多得”,论文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。正因为“多劳”与“多得”尚未完全匹配,论文才追问“多劳能否多得”。二是主标题中的“多劳”和“多得”分别对应副标题中的“超时加班”和“劳动收入份额”。从这个角度看,主标题已体现了“于研究发现中体现问题”。


五、结语

以上便是论文标题“吸睛”要素的四大精妙实现方式。当然,本文虽认为《世界经济》公众号推文拟制的标题更好,但这并不意味着《世界经济》刊发论文时所用的标题绝对不佳。实际上,后者的标题也是完全规范的。此外,本文仅针对之前提到的几种论文标题“吸睛”要素,介绍了对应的实现方式。未来,我们将围绕其他几种“吸睛”要素,继续介绍实现方法。